OS

到底什么是上下文切换?

Posted by Timer on January 5, 2022

[TOC]

CPU上下文切换

在每个任务运行前,CPU 都需要知道任务从哪里加载、又从哪里开始运行,也就是说,需要系统事先帮它设置好 CPU 寄存器和程序计数器。它们都是 CPU 在运行任何任务前,必须的依赖环境,因此也被叫做 CPU 上下文

CPU 上下文切换,就是先把前一个任务的 CPU 上下文(也就是 CPU 寄存器和程序计数器)保存起来,然后加载新任务的上下文到这些寄存器和程序计数器,最后再跳转到程序计数器所指的新位置,运行新任务。

OS的任务,主要分为进程和线程,以及中断处理程序。

所以,根据任务的不同,CPU 的上下文切换就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场景,也就是进程上下文切换线程上下文切换以及中断上下文切换

进程上下文切换

进程是由内核来管理和调度的,进程的切换只能发生在内核态。所以,进程的上下文不仅包括了虚拟内存、栈、全局变量等用户空间的资源(也就是PCB,具体见上面的博客),还包括了内核堆栈、寄存器等内核空间的状态。

显然,进程切换时才需要切换上下文,换句话说,只有在进程调度的时候,才需要切换上下文。

进程调度到 CPU的时机:

  1. 某个进程的时间片耗尽了,就会被系统挂起,切换到其它正在等待 CPU 的进程运行。
  2. 进程在系统资源不足(比如内存不足)时,要等到资源满足后才可以运行,这个时候进程也会被挂起,并由系统调度其他进程运行。
  3. 当进程通过睡眠函数 sleep 这样的方法将自己主动挂起时,也会重新调度。
  4. 当有优先级更高的进程运行时,为了保证高优先级进程的运行,当前进程会被挂起,由高优先级进程来运行。
  5. 发生硬件中断时,CPU 上的进程会被中断挂起,转而执行内核中的中断服务程序。

线程上下文切换

线程与进程最大的区别在于,线程是调度的基本单位,而进程则是资源拥有的基本单位。说白了,所谓内核中的任务调度,实际上的调度对象是线程;而进程只是给线程提供了虚拟内存、全局变量等资源。

所以可以得出:

  • 当进程只有一个线程时,可以认为进程就等于线程。
  • 当进程拥有多个线程时,这些线程会共享相同的虚拟内存和全局变量等资源。这些资源在上下文切换时是不需要修改的。
  • 另外,线程也有自己的私有数据,比如栈和寄存器等,这些在上下文切换时也是需要保存的。

所以线程的上下文切换也就两种情况:

  • 前后两个线程属于不同进程。此时,因为资源不共享,所以切换过程就跟进程上下文切换是一样。
  • 前后两个线程属于同一个进程。因为PCB是共享的,只需要切换线程的栈、寄存器等不共享的数据。

同为上下文切换,但同进程内的线程切换,要比多进程间的切换消耗更少的资源,而这,也正是多线程代替多进程的一个优势。

中断上下文切换

为了快速响应硬件的事件,中断处理会打断进程的正常调度和执行,转而调用中断处理程序。

而在打断其他进程时,就需要将进程当前的状态保存下来,这样在中断结束后,进程仍然可以从原来的状态恢复运行。

跟进程上下文不同,中断上下文切换并不涉及到进程的用户态。所以,即便中断过程打断了一个正处在用户态的进程,也不需要保存和恢复这个进程的PCB。中断上下文,其实只包括内核态中断服务程序执行所必需的状态,包括 CPU 寄存器、内核堆栈、硬件中断参数等

对同一个 CPU 来说,中断处理比进程拥有更高的优先级,所以中断上下文切换并不会与进程上下文切换同时发生。同样道理,由于中断会打断正常进程的调度和执行,所以大部分中断处理程序都短小精悍,以便尽可能快的执行结束。

总结

上下文就是切换,切换是针对任务而言的,执行任务是必须要CPU的,CPU的上下文切换需要程序计数器和寄存器。

而任务主要分为三种,进程、线程和中断。

进程说白了就是在切换的时候要更新PCB。

线程说白了,由于PCB是进程共有,需要切换线程私有数据,比如栈等等。

中断说白了,是进程中发生的,所以必然会导致进程上下文切换。

实际应用

前言

之前在打天池比赛的时候,因为Java不自带绑核操作,也不给用JNI,所以不可避免的会导致上下文切换,但是对具体什么量级的上下文切换心里没数,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个优化的点,心里总是很迷茫,现在用实际工具来测一下上下文切换。

sysbench

sysbench 是一个多线程的基准测试工具,一般用来评估不同系统参数下的数据库负载情况。这里用来模拟上下文切换过多的问题。

1 # 以 10 个线程运行 5 分钟的基准测试,模拟多线程切换的问题
2 $ sysbench --threads=10 --max-time=300 threads run

vmstat

vmstat 是一个常用的系统性能分析工具,主要用来分析系统的内存使用情况,也常用来分析 CPU 上下文切换和中断的次数。

1 # 每隔 5 秒输出 1 组数据
2 $ vmstat 5

结合sysbench,输出为

image-20220107203058846

  • cs(context switch)是每秒上下文切换的次数。

  • in(interrupt)则是每秒中断的次数。

  • r(Running or Runnable)是就绪队列的长度,也就是正在运行和等待 CPU 的进程数。

  • b(Blocked)则是处于不可中断睡眠状态的进程数。

可以看出,上下文切换次数达到了百万级别,中断次数上千,就绪队列也在10以内。

但是,vmstat 只给出了系统总体的上下文切换情况,要想查看每个进程的详细情况,就需要使用我们前面提到过的 pidstat 了。

pidstat

pidstat 是一个常用的进程性能分析工具,用来实时查看进程的 CPU、内存、I/O 以及上下文切换等性能指标。

1 # w 参数表示输出进程切换指标,而 -u 参数则表示输出 CPU 使用指标
2 $ pidstat -w -u 5

对应输出为:

image-20220107203751411

  • cswch:voluntary context switches

    自愿上下文切换,指进程无法获取所需资源,导致的上下文切换。比如说, I/O、内存等系统资源不足时,就会发生自愿上下文切换。

  • nvcswch:non voluntary context switches

    非自愿上下文切换,则是指进程由于时间片已到等原因,被系统强制调度,进而发生的上下文切换。比如说,大量进程都在争抢 CPU 时,就容易发生非自愿上下文切换。

可以发现,CPU 使用率的升高是 sysbench 导致的,它的 CPU 使用率已经达到了 100%。但是这里的cswch是进程上下文,才几十,刚刚上百万的次数是加上线程的,具体可以使用 pidstat -w -u -t 5 查看。

查看中断

中断只发生在内核态,而 pidstat 只是一个进程的性能分析工具,并不提供任何关于中断的详细信息。

中断只能从 /proc/interrupts 这个只读文件中读取。/proc 实际上是 Linux 的一个虚拟文件系统,用于内核空间与用户空间之间的通信。/proc/interrupts 就是这种通信机制的一部分,提供了一个只读的中断使用情况。

 # -d 参数表示高亮显示变化的区域
2 $ watch -d cat /proc/interrupts

对应输出:

image-20220107204221495

其中变化速度最快的是重调度中断(RES),这个中断类型表示,唤醒空闲状态的 CPU 来调度新的任务运行。

所以,这里的中断升高还是因为过多任务的调度问题,跟前面上下文切换次数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

总结

如果系统的上下文切换次数比较稳定,那么从数百到一万以内,都应该算是正常的。但当上下文切换次数超过一万次,或者切换次数出现数量级的增长时,就很可能已经出现了性能问题。

比如之前的天池比赛,如果用pidstat观察的话:

  • 自愿上下文切换变多了,说明进程都在等待资源,那么IO是关键问题。
  • 非自愿上下文切换变多了,说明进程都在被强制调度,也就是都在争抢 CPU,说明 CPU的确成了瓶颈。这个时候就要考虑CPU优化以及线程池的调整。
  • 中断次数变多了,说明 CPU 被中断处理程序占用,还需要通过查看 /proc/interrupts 文件来分析具体的中断类型。

Related Issues not found

Please contact @timerizaya to initialize the comment